155-8998-2513
 
 

招考资讯

中高考信息栏     艺考信息展示     港澳台侨联考    

距离高考还有两周,心理调适从何入手?
2025/05/25


高考日渐临近,考生与家长常被焦虑和紧张情绪裹挟。在高考前最后两周,心理调适显得尤为关键。考生与家长该如何精准发力?家长与考生沟通时,怎样把握言语分寸?我们一起聚焦高考前心理调适,希望能帮助考生调整到最佳状态,轻松走进考场。


考生 

正视考前心理变化,学会这些调适方法

  课室一角,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从三位数悄然翻至二位数,这让千万考生及其家庭屏住呼吸。“当下备考战场已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的较量,更是一场心灵韧性的试炼。如同即将破茧的蝴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积蓄力量,考生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具张力的心理嬗变。”广东北江中学心理专职教师吴秀玲指出,焦虑与紧张、迷茫与自我怀疑、疲惫与倦怠、孤独与压力、逃避与拖延等,都是高考前常见的心理变化。 

 “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,考生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,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。”吴秀玲建议,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情绪,不要试图否认或压抑它们,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。接着,在高考前要学会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。吴秀玲建议考生心理调适主要关注认知调节、情绪调节、压力应对、人际关系、营养和睡眠调节这几个方面。


  认知调节是树立自信的源泉。在高考前,考生需要对自己有清晰、准确的认知,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既不盲目自大,也不妄自菲薄。有些考生只看到自己的缺点,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,从而失去信心;而有些考生则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,对备考掉以轻心。考生还需要正确看待高考的意义,避免将其过度夸大或绝对化,要认识到高考虽然重要,但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,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还有其他发展机会。 

  情绪调节是稳定心态的基石。情绪调节之所以关键,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提升大脑的认知功能,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。反之,高考压力大,考生容易出现焦虑、紧张、烦躁等负面情绪,如果不能及时调节,可能影响复习效率和考试发挥。考生可以通过合理宣泄情绪(如运动、倾诉)、放松训练(如深呼吸、冥想)等方法,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,有助于在考场上正常甚至超常发挥。 

  接纳压力并化为动力。接纳压力感,高考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,它来自家长、老师、社会以及考生自身。适度的压力能激发考生的斗志,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成为沉重的负担。比如,有些考生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,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,压力倍增。应对压力,考生要学会合理设定目标,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反馈,增强自信心。同时,考生还可以通过运动等合理的方式来释放压力,让身体分泌内啡肽等“快乐激素”,减轻压力。 

  人际关系是心理世界的“安全气囊”。与家人、老师、同学的关系可能会在考前变得敏感。良好的沟通和支持能为考生提供情感慰藉和心理支撑,而矛盾和冲突则可能加重心理负担。处理好这些关系,如同在考生的心理世界安装了“安全气囊”,能让考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备考。 

  营养和睡眠调节,是恢复精力的保障。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睡眠是考生保持良好状态的基础。高考前,营养方面均衡即可,切忌过度“食补”造成肠胃不适。作息要规律,保障充足的睡眠,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运转,导致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有的考生为了多复习一会儿而熬夜,结果第二天精神萎靡,学习效率低下。 

  另外,有个别考生可能会出现考试期间失眠或难以入睡的情况。每年都会有部分考生出现上述情况,如果不急不躁、心平气和地闭目养神,或者听听舒缓的轻音乐,也是一种休息,不会影响考试的发挥。


家长 

遵循“三多三少”原则

  高考临近阶段的考生正处于“应激状态”,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容易引发焦虑反应。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态。家长如何沟通才能既提供支持又不制造压力?惠州市实验中学心理中心主任何碧兰建议,家长要遵循“三多三少”原则,即多倾听少提问,多平常少特殊,多信任少指导。通过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,让家庭成为考生最稳定的“情绪避风港”。具体该如何做呢?何碧兰给出了以下具体建议。

  多倾听少提问,做孩子情绪的“安全港”。倾听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支持。当孩子倾诉时,家长请放下手头的事情,坐到孩子身边,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,用60%的时间倾听,40%的时间回应,用“我在听”“你刚才说到……很有意思”等简单回应代替说教。用开放姿态鼓励孩子表达:“看你若有所思,想聊聊吗?”准备一个“心情便签本”,让孩子可以随时梳理想法,宣泄情绪。 

  要避免连环追问:“今天复习哪科?效率高吗?”“这道题怎么会错?”等有关考试的话题,因为,过多的问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 

  多平常少特殊,营造“如常”的家庭氛围。熟悉的家庭环境能提供“安全基地”效应。高考前后,保持家庭日常作息和惯例,能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。该几点吃饭就几点吃饭,平时有开电视习惯的家庭,电视音量调低而非关闭。用平常心交流:“明天穿的校服准备好了吗?”聊聊轻松的话题:“看,阳台的玫瑰花开得多好”,就像平时一样自然。 

  家庭避免搞特殊化的事项,如全家突然保持绝对安静,反而会触发心理上的“白熊效应”——越强调不要紧张,就越难放松。或突然大鱼大肉,过度进补,导致肠胃不适。 

  多信任少指导,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。自主性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需求。尊重孩子的学习计划,信任孩子会做好复习安排,避免反复催促“快去复习”,而是默默提供支持,如准备好水果或一杯温水。 

  考后不问“考得怎么样?”而是说:“辛苦了”,把焦点放在努力而非结果上,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支持,而非评价。 

  “切记,最好的鼓励不是唠叨,而是安静的陪伴和坚定的信任。让家庭成为考生最安心的‘充电站’,而非另一个‘考场’。”何碧兰强调,家长要相信,在智慧的陪伴下,孩子们定能以最佳状态完成这次重要的成长历练。




声明: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如涉及侵权,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或依法处理。